腦性麻痺的物理治療

                         員生醫院  物理治療  高千慧老師

【小兒物理治療常見的治療對象包括:發展遲緩兒童、協調障礙、腦性麻痺、脊柱裂、神經肌肉病變、臂神經叢受損、斜頸、先天寬關節脫臼、先天足部內翻等等,治療師會為兒童進行物理治療評估並制定療育計畫進而執行物理治療,此外,物理治療師教導家屬或是主要照顧者正確的日常生活照顧方法與原則(如:擺位方法、輪椅),這也是很重要的一環,以下是腦性麻痺兒童的舉例】

腦性麻痺是指未發展成熟的腦部細胞受創傷而導致一連串的障礙,包括癲癇、聽覺障礙、視覺障礙,一般感覺缺失、知覺問題、語言障礙、智能發展遲緩、情緒問題、學習障礙等。由於腦部的可塑性非常高,兒童應儘早接受治療,透過學習及練習,提昇兒童在肌力及其他方面的能力,亦可減少後天性的問題,例如肌肉萎縮、關節活動度減少等。對腦性麻痺兒童的完整治療,應是一個醫療團隊各個專業的參與,如小兒科醫師,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治療師、特教老師,社工人員……等各專業的合作,而物理治療師最主要是針對其運動功能的障礙來做治療。

物理治療師首先替兒童進行評估,然後歸納出影響兒童的主要問題,按著兒童的需要及家長的期望,訂定訓練目標。物理治療師利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協助兒童達到復健的目標。

治療目標與方法

1.減低痙孿的影響

由於痙孿會妨礙身體及四肢的活動,所以必須要用各種方法使張力正常化。

(1)擺位:這是一種常用的方法,把兒童的身軀及四肢置放於反痙攣的模式,痙攣的程度便會減弱,例如在坐、臥、站立時透過特別設計的坐椅、站立架或是用矯形支架來協助擺位,如leg gaitor(腳的副木)、 arm gaitor(手的副木)、分腿架等等。

(2)手法治療:治療師會用手法治療,例如按摩、被動關節運動,幫助兒童身軀及四肢減低痙攣的程度或由痙攣所引致的軟組織攣縮。

(3)其他方法:水療,經皮神經電刺激,生物回饋,馬術治療。

2.引導發展正確的動作模式

由於受大腦的創傷影響,有些肌肉的控制會比較困難,當兒童只能有限地控制一些動作時,便要用其他方法協助去做該動作。大部份是根據兒童發展順序設定一些日常生活中運用得到的動作。

3.增強肌力

肌力不足會影響活動能力,如步行姿勢、步行穩定性、持重物能力等。治療師可以利用沙包、橡皮帶,依不同兒童需要而設計適合他的負重運動,運動的設計以融合兒童的遊戲活動為主,以增加他們的參與和趣味性。

4.訓練平衡

腦性麻痺的兒童大都有平衡上的困難,物理治療師會訓練兒童在不同的位置上平衡身體;同時,刺激身體平衡的器官,協助它們發揮平衡的功能。

(1)訓練坐的平衡:坐在椅子上練習轉身拿球、沙包、小積木等或坐在治療球上練習平衡。

(2)訓練站立平衡:合腿站立後舉高手拍或丟球。

(3)在斜坡或平衡木上走路、跨越階梯或障礙物。

(4)前庭刺激:運用治療球、鞦韆或平衡板刺激內耳的平衡器官。

5.使用助行器

物理治療師會訓練無法獨立穩定走路的兒童使用助行器,有些兒童需用矯形支具(如副木、矯正鞋等)來協助步行。

6.居家訓練

不論是學校的老師或是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都不希望孩子只接受一次半小時、一週三次的治療而已,而且腦性痲痺兒童的復健過程都很長,由出生至成人階段都需接受不同程度及種類的訓練。所以我們很鼓勵家長在家中繼續治療師建議的擺位或運動,因為居家物理治療是整個治療的延續,不斷的重覆著這些必要的治療,才能讓孩子得到更良好的治療效果。例如:協助孩子保持正確的睡姿、坐姿和站姿;讓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使用正確的動作和力量;幫助孩子使用正確的動作來完成進食、如廁、穿脫衣服鞋襪等日常生活活動。

(1)肌肉的放鬆運動

這是針對不正常的肌張力所設計的運動,可以使過高的肌肉張力下降。每次作運動前都要先作放鬆運動,在仰臥的姿勢下,將孩子的雙腳彎曲腹部,左右緩和的搖動骨盆,每次做10下,每天3次(早、午、晚)。

(2)被動關節運動

做被動運動時,速度一定要慢,力道要輕,因為太快或太用力都會使孩子的痙攣增加,每次做10下,每天3次(早、午、晚)。

*膝伸直被動髁關節運動(兩腳都要做)

*下肢:腳彎曲到靠近腹部或腳伸直往外張開約45度,再合起來(兩腳都要做)

(3)肌力訓練

*仰臥地板屈腿再伸直

*仰臥地板舉腿

在膝蓋下綁0.5或1公斤沙包,重覆10次,一天至少3次(早、中、晚)。

*仰臥起坐,重覆10次,一天至少3次(早、中、晚)。

(4)正確的坐姿

注意孩子常坐的椅子的高度不要太高以免讓孩子的腳踝因僵直造成坐不穩或姿勢不良甚至跌倒。有些孩子需要再加上腳踏墊,或用固定帶固定身體才能保持正確的坐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pport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