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馬龍效應             教保員  郭淯琳

   偶然一個心念一個舉動,讓我走進一個社福團體,看到ㄧ群折翼天使,那麼需要人家的照顧。以不是科班的教保員;剛開始憑著照顧過四個孩子的經驗在做事。在這要感謝中心的栽培,讓我接受教保員的初階、進階的研習訓練。經過一連串的課程中,老師有提到『比馬龍效應』給我印象深刻。

何謂比馬龍效應( Pygmalion Effect )比馬龍 原是英譯但翻得傳神
故名思意就是 . 比他馬 . 他成馬 . 比他龍 . 他成龍
意思是說指導者心中希望被指導者成為什麼透過常常告訴他希望你成為什麼
也常指導他達成指導者心中預期的方法如此一來被指導者常會達至指導者的希望
簡單的說就有如望子成龍的成語

   「比馬龍效應」在教育界備受重視,主要應用在教學上有關如何善用教材及教學法方面,以啟發學生的自尊心 ( Self-esteem )。「比馬龍效應」與「自我實現的預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類似,預言可以是壞事,也可以是好事。最重要的是,一個人假若得到適當的鼓勵和認同,平庸的人也可以有突出的成就。但如果一開始就認定自己會失敗,通常結果就真的會失敗。

    「比馬龍效應」實驗
在1966年於美國推行的一個有關教育心理的「比馬龍效應」實驗中,研究人員在一批小學生當中,先測試他們個別的智商,再隨機抽出20%為實驗組,然後對教師聲稱這批實驗組學生是「資優兒童」。大約一年後,研究人員再為這些實驗組學生測試智商,發現平均增長率明顯高於其他學生。

   自信加自尊刺激學習動機
為甚麼本來僅是平均資質的學生,被點名為資優兒童後,智商發展會突飛猛進呢?原來由於教師們對被欽點為「資優兒童」的學生特別照顧,令這批實驗組學生,能夠從老師的特別關懷、重視、鼓勵,以及愛護中,增強了自尊和自信,刺激了學習動機,加快了成長速度。

    應用此理念,加上個別化教學及各種行為改變方法。。經過六年歲月,已經有好幾位學生有很大的進步;如小程小學ㄧ年級從不會自己吃飯、要整天包尿褲;到現在可以自己獨立吃飯和要部分協助下撤尿布,小友友剛來是幼稚園大班四肢很瘦,軟趴趴需要別人強迫餵食;現在可以放手走路可以獨立進食。阿嫣剛來國中畢業需要人家抱上抱下;現在可以自己上、、下坐汽車,,自己獨立進食及語言上的表達有四個字。還有很多學生不再贅詞。

   「比馬龍效應」在管理上;評估下屬免先入為主
很多管理人,常常要參考下屬的個人資料與背景,來評估他們的表現。根據,這樣的做法其實是非常缺乏遠見的。管理人在評估下屬表現時,應盡量避免有先入為主的看法。可惜在不少管理人心目中,早已暗地裡為下屬貼上標籤,例如「不求上進」或「練精學懶」等,以後便不斷選擇性地尋求這些蹤?,以引證自己的看法。被管理人認定不濟的下屬,除非突然奇蹟地脫胎換骨,否則他們必將在「比馬龍效應」的陰影下永難翻身了。
   啟發下屬上進心
「比馬龍效應」強調的,是一份投入而又專注的熱誠,再配合欣賞和稱讚,來啟發下屬的上進心。當你把下屬看成出色的人才,他們就大有機會在工作表現上如你所期望,如果在你的心目中,只當下屬是庸才,他們也會如你所料一般,變成徹頭徹尾的庸才。「比馬龍效應」指出,管理人若能有效地發揮此效應,令那些被認為具有較好潛能的下屬,得到重視和稱許,他們的潛能便可以得到發展,令工作表現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pport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